掃二維碼與項目經理溝通
我們在微信上24小時期待你的聲音
解答本文疑問/TPM咨詢/5S、6S、現場管理咨詢/精益生產管理咨詢/互聯網交流
能源不可能三角,也叫能源三元悖論。
三元悖論概念最早被提出來用于解讀一個國家的金融政策,其基本涵義是:對于某個國家來說,在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之間,只能三選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
借鑒上述思維,有人將三元悖論引入到能源領域,也就是形成了“能源不可能三角”這個概念,其基本涵義是指:無法找到這樣一個能源系統,既要滿足能源供給安全(能源安全),也要滿足能源環境友好(能源轉型),還要滿足能源價格低廉(能源經濟)這三個目標條件,也就是說,理想狀態的“既要這個、也要那個、還要哪個”這三個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或得到滿足。
或者也可以這樣描述,所謂能源不可能三角是指任何一個能源系統都不可能在能源安全、能源轉型和能源經濟三個方面同時達到最優,國家或政府必須對能源系統上述三個目標或要求進行綜合平衡和協調。
目前,由于俄烏沖突和其他內外部政策失調,歐盟的能源系統正在陷入“能源不可能三角”困境之中,真可謂能源“三角”盡皆處于危機狀態或困境。
如果歐盟不能通過綜合平衡和協調解決上述問題,那么歐盟經濟社會將面臨巨大挑戰和矛盾,未來不利的發展趨勢將難以預料。
一、能源安全陷入危機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歐盟能源安全出現問題,主要原因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內部自身的神炒作,也就是對俄羅斯實施一輪又一輪制裁而導致能源市場失衡。
1.制裁與反制裁
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歐盟跟隨美國步伐,或者說,積極響應美國勸說或要求,已經對俄羅斯施加了六輪制裁,其中包括對俄實施能源貿易制裁,比如對俄實施煤炭禁運和大部分石油禁運,而且還在考慮對俄實施天然氣禁運。
在歐盟開始對俄羅斯實施煤炭和石油貿易制裁,而且出于自身對俄羅斯天然氣依賴程度過高而沒有實施制裁之際,本人曾經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歐盟可以根據自身能源狀況采取對俄制裁政策,這難道不是一廂情愿嗎?你制裁人家俄羅斯,那么俄羅斯為何不能實施反制裁措施呢?你似乎“網開一面”,不對俄天然氣貿易實施制裁,但如果換位思考一下,人家俄羅斯為何不可以主動在天然氣領域反過來制裁你呢?你可以從進口角度制裁人家,人家為何不可以從出口角度制裁呢?
果不其然,隨著俄烏局勢演變,隨著歐盟對俄能源制裁不斷實施和加碼,俄羅斯不得不實施能源反制裁措施,第一步是對所謂“不友好國家”的天然氣出口實行“盧布結算令”,對那些拒不接受盧布結算令的某些歐盟成員國,如波蘭、保加利亞、芬蘭等國斷然停止出口天然氣,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余地。
最近,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接連減少經由“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量,至于原因嘛,可謂冠冕堂皇,是因為合作伙伴德國西門子公司未能按時送回修理的氣體壓縮機部件,進而影響了管道正常運行。
“北溪-1”管道的輸氣量目前降至正常水平的40%左右。
至于德國西門子公司為何未能按時將維修后的氣體壓縮機運回俄羅斯,這又與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對俄羅斯實施技術制裁有關,可謂是一環套一環,你歐盟玩你的制裁,而我玩我的反制裁,大家日子都不好過。
不過,在我看來,俄羅斯只是借口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壓縮機檢修出了問題,或許也就是純粹的借口而已,真正的原因可能就是對歐盟制裁的強烈反制裁手段而已。
從俄羅斯上述舉動來看,或許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因為任何一個國家面對對手的制裁,而自己又擁有反制手段,豈可束手就擒而不反抗呢?
當然,對于俄羅斯與歐盟之間的天然氣管道除了多條陸上管道、海上“北溪-1號”外,還有一條已經完工但是由于受到歐美制裁而無法投入運營的“北溪-2號”管道,既然北溪-1號因管道維護無法正常輸送天然氣,那么歐盟可以利用北溪-2號管道,當然這也許就是俄羅斯將歐盟的軍而已,俄自己可能也知道,目前啟用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沒有如何可能性,或許這條管道將最終被徹底廢棄掉。
在受到俄羅斯反制之后,歐盟目前確實被對手“打疼了”,歐盟內部許多國家面臨艱難處境,也可能感到比較尷尬,本想是收拾別人,不料卻自己收拾了自己,可能已經真正意識到自身的能源安全確實受到了嚴重威脅,能源政策聚焦點被迫開始轉移,由過去長期聚焦的“加快能源轉型以應對氣候變化”向“盡快尋找俄羅斯以外的化石能源以保障能源安全”轉變。
2.天然氣短缺引發能源安全危機
目前,對于歐洲來說,天然氣已經絕對成為一種稀缺燃料,天然氣發電廠可能面臨燃料緊缺,當然天然氣也是一種稀缺原料,一些以天然氣為原料的企業可能面臨原料短缺的嚴峻形勢,同時普通大眾也可能在為如何度過即將來臨的冬天而憂心忡忡。
令人可悲的是,一方面俄羅斯擁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而另外一方面歐盟卻在經歷天然氣的供應危機,造成如此可怕后果,那么究竟怨誰呢?怨俄羅斯還是怨歐盟?恐怕這個問題沒有唯一答案,但可以肯定,這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這次歐盟能源危機,可能引起整個歐洲能源市場崩潰,而且很有可能出現上次在歐美爆發的金融危機一樣具有破壞性,全球各國都應該高度關注歐洲能源市場走勢,應該避免出現引發全球能源危機的災難。
面對嚴峻的能源供應形勢,歐洲多國紛紛采取對策,或宣布重啟煤電機組,或宣布國家進入能源緊急狀態,由此可見這場席卷歐洲的能源危機可能超出想象,甚至有人認為,這次天然氣危機可能比1973年爆發的第一次能源危機還要嚴重。
德國是歐洲大國,更是歐盟領袖,德國表現值得密切關注。
針對天然氣可能出現斷供問題,德國早在2022年3月就推出了天然氣應急方案,將應急反應劃分為3個階段:預警、警報和緊急。
2022年6月23日,德國宣布啟動天然氣應急方案的第2階段,也就是國家天然氣進入“警報階段”,在此階段,天然氣將優先用于儲備而不是用于發電。
隨著天然氣供應形勢可能的進一步惡化,德國不得不啟動應急方案的第3階段,也就是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若德國被迫進入第3階段,那么政府將直接干預天然氣市場,施行配給制供氣,優先保證家庭、醫院和重要機構,限制工業用氣。
由上述分析可知,德國天然氣危機已經處于從未有過的處境,其發展趨勢確實不容樂觀,需要歐盟采取切實可行之應對措施。
如果俄羅斯天然氣供應持續保持較低規模,那么德國將面臨嚴重的市場供應短缺,將可能出現天然氣市場的“嚴冬”,某些工業部門或工業企業將面臨關閉的厄運。
對于某些行業來說,有可能面對的是災難性后果,而且危機持續時間不是幾天或幾周,而是一段時間,甚至某些地區將失去整個工業復合體。
如果最壞局面出現,那么許多相關企業將不得不停產,工人將被解雇,供應鏈將崩潰,人們將負債支付取暖賬單,人們將變得越來越窮,沮喪情緒有可能席卷整個德國這個歐盟最大的經濟體,經濟衰退將難以避免。
再來看一看歐盟內部另外一個領袖國家-法國,由于這個國家相對來說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比較低,而且長期以來依靠核能發電的比重比較大,因此受天然氣供應短缺的傷害較小一些,但是也同樣面臨能源困難。
2022年6月26日,法國電力公司、昂吉集團和道達爾能源公司在法國《星期日報》上發表聯名公開信,呼吁廣大消費者和企業“立即”開始減少能源消耗,以應對今年冬天可能面臨的能源需求。
在這封公開信上,上述幾家法國能源巨頭表示:“今年夏季就采取行動,能讓我們在冬季到來時準備得更充分,尤其是在維持天然氣儲備上?!?/p>
法國政府也開始行動,希望在今年初秋時能把天然氣儲備設施填滿,此外也要致力于修建液化天然氣接收終端,以增加天然氣進口。
對于奧地利來說,問題也比較嚴重。
總體上看,奧地利對俄羅斯天然氣進口依賴程度很大,大約本國天然氣消費的80%需要從俄羅斯進口,俄歐之間的北溪-1號管道天然氣減量,意味著這個國家必須從其他渠道進口天然氣來彌補來自俄羅斯天然氣供應的嚴重不足。
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尤其是進入冬季用氣高峰期之前,奧地利必須加大尋找天然氣進口來源的力度,并持續增加天然氣儲備規模。
根據奧地利政府聲明,截至2022年6月中旬,這個國家天然氣儲備量大約占據其儲備設施儲氣能力的39%,顯然儲備形勢很不樂觀。
為了避免即將來臨的冬季天然氣庫存不足而導致政治或社會被動的風險,盡快補充天然氣儲備將是歐盟目前的“當務之急,歐盟計劃在2022年12月初之前將天然氣的儲備量至少提高到90%,如此才有可能不至于引發劇烈的社會民生問題。
另外,歐盟必須為能源危機進一步加劇做好準備,應該考慮到俄羅斯完全中斷輸往歐洲天然氣的這種可能性。
二、能源轉型被迫“倒退”
歐洲自詡為人類現代文明的創造者和引領者,長期以來以作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為己任,長期標榜自己的能源轉型政策,并以自己作為全球綠色發展理念為自豪,將自己奉為世界低碳轉型的領袖。
然而,面對當前面對的“能源不可能三角”困境,能源安全政策又重新回到歐盟能源政策的最高層面,歐盟各國領導人知道,如果連自身的能源安全都無法保障的話,那么能源轉型和能源公平就無從談起。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發展和變化絕對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無論理念再怎么先進,口號再怎么響亮,理想再怎么豐滿,愿望再怎么美好,但在現實面前,任何人都不可能選擇無視,任何政府都不能將理想與現實割裂。
機遇嚴酷的能源安全現實,歐盟沒有可能選擇逃避,只有正視現實,采取措施,加以應對,沒有其他道路可走。
從解決歐盟現實能源安全角度來看,煤炭自然便成為重要依靠和抓手,能源的開源節流成為必然政策選擇。
1.德國態度被迫發生重大改變
德國是歐盟內部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大國,長期以來以倡導和信奉“氣候主義”為重要己任,也長期為其能源轉型和綠色發展政策快速推進而感到無比自豪。
長期以來,德國將歐盟作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引領者,并將自己看成是歐盟乃至世界推動能源轉型的領導者和全球領袖,而且對其他地區或國家在硬度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領域的政策或行為“指手畫腳”或施加壓力和影響等。
2022年6月28日,七國集團(G7)峰會即將舉行,這次會議將由德國總理朔爾茨擔任輪值主席。
根據媒體報道,在這次召開的七國集團峰會上,德國將敦促七國集團收回一項重要承諾,即收回在2022年年底前終止所有對國際化石燃料的投融資這一承諾。
當然,會議尚未召開,結果如何不得而知。
如果在這次會議上七國集團收回上述承諾,這必將成為一個熱點新聞,預示著人類應對氣候變化進程中出現的一個重大逆轉,其后發效應值得觀察和深思。
面對當前歐盟面臨的嚴酷能源供應局面,或許七國集團可能支持德國提議,作為對當前能源危機的臨時應對措施,繼續支持對化石能源尤其是天然氣行業的投融資。
如果德國態度被其他七國集團支持,這意味著這個西方發達國家的俱樂部可以正視現實,及時糾偏,調整政策和態度,至于是否打自己的臉,是否影響自身的信譽和以往信誓旦旦的說教,恐怕也在所不惜了。
若與前一個月之前七國集團能源和環境部長會議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取得的進展相比,那么此次七國集團峰會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便可能是一次重大挫折。
在上次部長會議上,各國部長極力勸說日本改變立場,最終好不容易才達成了終止對化石能源投融資支持的政策。
如此看來,西方國家可能選擇開歷史倒車,如果德國主辦的這一屆西方七國集團峰會上達成妥協政策,那么西方七國集團各國領導人尤其是德國總理朔爾茨將因為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開歷史倒車而載入史冊。
2.歐盟不得不重新調整煤炭政策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必須在全球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其中能源脫碳轉型無疑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一環,決定著人類是否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
長期以來,歐盟都站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最前沿,為了落實溫室七天減排目標,歐盟各國政府陸續公布了淘汰煤炭的時間表,也就是制定放棄煤炭使用的政策。
一時間,煤炭在歐洲成為一種“臟能源”,被環保主義者、部分媒體和某些社會大眾“妖魔化”了,似乎到了談“煤”色變的程度。
當然,在歐洲以外區域,減少煤炭使用也逐漸形成共識。
2021年11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召開,其中加速淘汰煤電并向清潔能源轉型成為核心內容。
與會的46個國家以及32家企業和其他機構簽署了“全球煤炭向清潔能源轉型的聲明”,承諾將逐步淘汰現有的燃煤電廠,并停止新建無減排措施的燃煤電廠,其中有23個國家首次承諾將逐步淘汰煤電。
與此同時,國際上許多金融機構,比如匯豐銀行、富達國際等國際信貸機構都紛紛做出承諾,將終止對新增煤電項目的融資。
歐盟承諾,到2030年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至少55%,為實現承諾目標,歐盟國家紛紛制定淘汰煤炭時間表,比如意大利承諾到2025年淘汰煤炭,荷蘭承諾到2030年淘汰煤炭,德國承諾到2038年逐步淘汰煤炭。
上述承諾在幾年前聽起來讓人倍感鼓舞,似乎歐盟下定決心,雄心勃勃,但是在現實能源危機面前,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
毋容置疑,歐洲主要經濟體的能源政策發生逆轉,有可能會破壞在全球范圍內逐步淘汰煤炭的計劃。
在歐盟內部,長期以來也在淘汰煤炭方面存在分歧,歐盟一直在向西巴爾干地區的各國政府施壓,要求他們制定逐步淘汰煤炭的計劃。
如今,歐盟政策發生改變,尤其是德國政策改變,可能會終結歐洲東南部的溫室奇臺減排努力,甚至也與可能會終結全世界的溫室氣體減排努力,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有可能遭遇重大沖擊和影響。
最近一段時間,歐盟各國陸續對啟用煤炭發生。
德國政府發表聲明,出于供電壓力,將會讓封存的煤電產能重新入網。
奧地利最后一家煤電廠正在恢復運營。
意大利宣布,該國燃煤電廠在過去幾個月一直在囤積煤炭。
荷蘭政府表示,為應對能源危機,計劃取消燃煤發電廠的產量上限。
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表示,受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并網速度緩慢、碳價波動等因素影響,希臘不得不將淘汰煤電的時間推遲至2028年,并計劃在目前基礎上增加50%的褐煤產量。
波蘭重新審視其前期能源戰略,未來幾年波蘭將不得不繼續甚至提高對煤炭的使用,但不會退出能源轉型。
作為全球能源綠色轉型的先鋒地區,歐洲部分主要經濟體的能源轉型已經從客觀層面“剎車”,其整體發展步伐被迫放緩。
三、能源經濟承受痛苦和折磨
歐盟經濟正在面臨困難,歐盟經濟走勢值得關注。
在本人看來,歐盟經濟由于缺乏能源資源保障,其實對國際能源市場很脆弱,也很敏感,這恰恰就是其“軟肋”或“硬傷”,可遺憾的是歐盟自身沒有看準自己,用自己的劣勢與俄羅斯的優勢去博弈和拼殺。
無論是歐盟在當前不得不將煤炭作為應急備用,近期內滿世界去找油、找氣和找油,尋求俄羅斯之外的能源進口渠道,還是中期可能的重啟核電,或者從長期來看的加快發展非可再生能源,歐洲能源都將面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包括可能面臨的巨大成本壓力和生態環境壓力,尤其是面臨著能源安全的巨大壓力。
1.承受能源價格之苦
目前,歐盟面臨著能源價格高昂的巨大壓力。
作為歐洲基準的荷蘭天然氣近期價格約為每兆瓦時124歐元(130美元),低于今年335歐元的峰值,但仍較一年前的水平高出300%以上。
根據洲際交易所數據,截至2022年6月23日,歐洲三港動力煤期貨價格突破了347美元/噸,是2021年同期的3倍。
根據德國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前4個月其天然氣進口量同比減少了22%,但是成本卻飆升了170%。
歐盟各國政府決策者們不得不面對社會公眾的不斷質疑和抗議,正在制定應對計劃來保證即將到來的冬天的民生和經濟用能問題。
2.通貨膨脹壓力山大
目前,大部分歐洲國家已經深陷通脹危機,其中能源價格上漲是主因。
根據歐盟統計局數據,2022年5月歐元區能源價格同比上漲高達39.2%,歐元區年通脹率也繼續走高,達到8.1%,是自1997年有統計以來的新高。
歐洲央行副行長金多斯在2022年6月22日表示,未來數月歐元區的通脹率將保持在8%以上。
在歐盟全部27個成員國中,有26個成員國2022年5月的通脹率上行,而通脹率排前三位的國家是波羅的海三國,其中愛沙尼亞通脹率達到20.1%,立陶宛達到18.5%,和拉脫維亞達到16.8%。
對于歐盟幾個主要經濟體來說,德國通脹率達到8.7%,西班牙達到8.5%,意大利達到7.3%),法國達到5.8%。
在如此嚴重通脹危機下,日常生活成本飆升,歐洲民眾叫苦不迭。
3.滿世界尋找能源
歐洲國家目前正在競相尋找替代燃料供應,以應對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流量的減少。
德國正在試圖從卡塔爾、塞內加爾、挪威等國進口天然氣,但是德國缺乏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進口液化天然氣還需要其他歐洲國家中轉。
煤炭與天然氣下游領域都主要是發電和供熱行業,煤電和氣電兩者之間具有相互替代的特點,因此在可再生能源供給不穩的情況下,煤炭是替代天然氣的最優解之一。
但是,由于煤炭產能分布在某些特定國家,而且煤炭運輸渠道也比較固定,因此歐盟各國尋找煤炭之路也并非易事。
目前來看,德國有意從印尼、南非、澳大利亞等國進口煤炭,但由于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等供應有限,歐盟多國增加的需求恐怕難以被滿足。
雖然前段時間南非和澳大利亞等國增大了對歐盟多國的煤炭供應力度,但受制于產能因素,在數量上可能難以滿足歐盟需求。
印度尼西亞目前煤礦已經接近滿負荷生產,不太可能增加煤炭產量,對歐洲額外需求難以保障。
由于目前澳大利亞電力供應持續緊張,推動電價不斷上漲,因此需要煤炭資源緩解國電力危機,煤炭出口將受到約束或限制。
南非增加煤炭供應的情況亦不容樂觀。
近期,由于受到鐵路運力影響,南非當地煤礦至理查茲灣港的煤炭運輸不斷受阻,因此該國增加煤炭供應的能力也可能有效。
另外,歐洲多國對煤炭標準要求較高,需要中高等級煤炭,這也限制了歐洲從國際上場上進口煤炭的機會。
還有,歐洲與印度尼西亞、南非等地距離較遠,這將增加煤炭運輸成本,客觀上也制約了歐盟多國增加煤炭進口的積極性。
未來全球煤炭市場也可能會出現類似全球原油市場目前的情況,即其他進口國大規模進口俄羅斯的煤炭,而歐盟多國有可能增大對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的煤炭進口。
我們在微信上24小時期待你的聲音
解答本文疑問/TPM咨詢/5S、6S、現場管理咨詢/精益生產管理咨詢/互聯網交流